【深度報導】選秀節目其實都搞黑箱?出道=爆紅真的好嗎?你該知道的內幕大公開!

2019-07-28
近年來韓國出現了大大小小的選秀節目,從早期找素人參加的《SUPER STAR K》,到近年來找各家練習生參加的《PRODUCE》系列,捧紅了許多歌手與偶像,到底為什麼韓國演藝圈這麼喜歡推出這些選秀節目呢?
(1)音樂節目的式微 首先,如果以音樂節目《音樂銀行》為例,可以發現在7年前的收視率約為4.4%,但在2019年卻掉到0.6%,在幾年的時間裡收視率跌破新低,而不只是《音樂銀行》收視率下降,其他類似的音樂節目也正面臨一樣的困境。
(2)網路發達 會產生上述這樣的現象,其實跟網路日益發達有很大的關係,許多觀眾比起打開電視,會選擇觀看線上轉播,導致實際打開電視收看節目的觀眾人數逐漸變少,也因為重複性的節目太多,不少觀眾對這類節目也漸漸覺得乏味。
(3)觀眾行為模式改變 過去偶像會上節目宣傳是為了累積關注度,但現在的音樂節目操作與過去不同,比起過去觀眾是看節目認識新組合,現在則是為了看組合才看節目,所以新人團體如果想單純靠音樂節目打開知名度是相當困難的,在現在收視率低迷的環境,再加上觀眾的行為模式改變,電視台與經紀公司的共生循環不得已需要改變。
而解決這種困境的方法之一就是「選秀節目」。電視台要收視率,經紀公司要曝光度,選秀節目是一個能夠兩全其美的、雙贏的方法,觀眾也可以透過投票來增加參與感,成為所謂的國民製作人。
這邊舉例一個最成功的例子給大家,就是從2016年開始Mnet每年固定推出的《PRODUCE》系列選秀節目,而從節目中出道的團體I.O.I、Wanna One、IZ*ONE的成功也驗證了選秀節目在韓國的火紅程度。《PRODUCE》系列利用國民製作人的概念,讓觀眾人人都有權決定出道人選,成功引起話題。
而除了能夠投票給自己喜歡的練習生之外,節目內容還包括了參賽練習生的日常生活、團體互動、從零到一的過程,讓觀眾能看著練習生慢慢成長。不過這個節目也證實了「觀眾喜愛度>排名」的真相,從節目第二季結束後就可以很明顯看出來,在11名之外的練習生也可透過其他的方式陸續出道,假想男團JBJ當初就是因為粉絲呼聲高才成功出道,透過這類的選秀節目不只能賺知名度,還能賺到粉絲數。
但《PRODUCE》系列雖然可以說是韓國最成功的選秀節目之一,爭議卻從來沒有少過,不過觀眾似乎也是一邊罵一邊看,因為越罵收視率反而越高,話題發酵的也越快,許多電視台及經紀公司也開始效法《PRODUCE》系列推出選秀節目,但觀眾真的會全買單嗎?
在《PRODUCE》之後出現大量的選秀節目,像是《偶像學校》、《Stray Kids》、《THE UNIT》、《MIX NINE》、《YG寶石盒》,不過這些節目的收視率與話題性都不及《PRODUCE》系列,而沒辦法帶起話題性的原因,可能是觀眾已經視覺疲勞,太多類似的節目大量出現,造成觀眾已經無感。再加上這類的選秀節目的內容走向其實都差不多,觀眾沒有新鮮感自然不會有話題性。
還有一個比較殘酷的現實,就是某些選秀節目參與者的顏值或是能力不佳,也可能造成觀眾興致缺缺。當然電視台、經紀公司各自的操作手法也都會影響到節目的關注度,但整體來說《PRODUCE》系列之後出現的選秀節目,其實沒有一個能夠抗衡它。
再回到選秀節目本體來說,其實包含了許多一般人不知道的「黑暗內幕」,許多觀眾常常不自覺的就被節目的走向牽著走。國民製作人的概念真的存在嗎?電視台的剪輯其實會大大影響觀眾的選擇,你看的到不是全貌,而是「節目想要你看到的」,並不是真實,後來也就被多數觀眾稱之為「惡魔剪輯」。
除此之外,挖出不為人知的黑歷史也是常見的手段之一,《PRODUCE X 101》中JYP練習生尹書彬就在節目開播第一集後,因為過去的不良行為被曝光,最終下車並與JYP解除合約。這季《PRODUCE X 101》爭議其實也不只一樁。
在最後一集公布出道人選後,就有眼尖網友發現票數間的詭異巧合,疑似出現節目票數造假、黑箱作業的狀況。雖然事後Mnet出面解釋結果並沒有問題,但還是有許多人不相信,除了發起青瓦台請願,還有粉絲將提起刑事訴訟,為了還給投票的觀眾以及辛苦的練習生們一個真相。
另外,我們拿YG先前的選秀節目《WIN:WHO IS NEXT》來說,從節目中獲勝出道的團體WINNER,與之後推出的iKON,從兩團出道後的活動量上看來,不少網友都認為其實YG想捧的團體是後者,而這點在當初節目播出的時候就有不少粉絲產生不滿的聲浪,因為當時還是社長的梁鉉錫在節目中對B隊稱讚有加。
在《PRODUCE》系列中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畫面多的練習生甚至會被網友戲稱為「PD PICK」,意指製作人自己偏愛的練習生。也有網路上謠傳說其實經紀公司與電視台私下會有利益上的勾結,跟電視台關係比較好的公司,旗下練習生就能獲得更多的畫面,反之則畫面較少,而曝光的多寡會大大影響練習生的知名度,出道的練習生公司一字排開,某些經紀公司的練習生根本是節目的常勝軍。
而剛剛前面也有提到,選秀節目其實可以同時讓經紀公司及電視台得利,看似雙贏的結果其實也有隱藏的問題在裡面。以《PRODUCE》系列為例,第一季到第四季限定團體簽約的時間從I.O.I的一年拉長到X1的五年,但合約變長真的是好事嗎?
先拿合約短的I.O.I、Wanna One來說好了,因為經紀公司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將團體的效益發揮到最大,行程排的比一般團體還要緊湊是必須的,但高強度的工作對於藝人來說在心理及身理上都會造成問題,雖然主打「限定團體」能夠賺取一時的名氣,但長期下來對偶像本身都是傷害,從前輩的例子看來,合約拉長似乎是一個解決方案。
節目第四季直接將簽約延長至五年,前2.5年為專屬合約,後2.5年可以回原公司活動,但這樣真的解決問題了嗎?大家都知道一般團體在跟經紀公司簽約時,通常是以七年為期限,所以才會產生所謂的「七年魔咒」,但《PRODUCE》系列原先標榜為限定團體,如果合約拉長到五年,對於「限定」兩字的界線似乎就變得較為模糊。而成功出道的練習生在這五年間一定會被經紀公司逼著不停的活動,最後是不是變成長時間的賺錢機器而已呢?
簽約的時間那麼長,對於年紀還小的男偶像影響較小,但是如果是已經二十幾歲的男偶像就一定會碰上粉絲最怕的兵役問題,造成活動必須中斷的狀況,這也是粉絲們都不樂見的。另外,因為選秀節目裡每個練習生的練習時間有長有短,實力自然也有差距,雖然有些練習生能靠著人氣成功出道,但本身的實力卻不一定能對應人氣,這對該練習生本人的未來發展其實並不是好事。
而為了延續限定團體的人氣,許多限定團體的成員解散後會回到原公司以團體或是個人形式再出道,但團體出道會造成一種狀況,就是只紅那一、兩人,變成「XXX與孩子們」,其他成員變相的成為陪襯的綠葉,對於他們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也限制了其他成員原本的發展性。
從選秀節目出道的團體,因為曝光率、知名度高,往往在出道當下就能大紅並躍升成為一線團體,但是當越來越多這樣的團體出現,破壞了韓國演藝圈原本的市場規則,通過正常管道出道的新人團體,往往抵不過這類選秀節目出道團體的人氣,無疑是壓制了一般新人團體的發展性,加上如果團體是中、小經紀公司出身的話,要成名更是難上加難。
透過選秀節目出道的練習生雖然可以快速成名,但如果沒有相對應的實力,加上經紀公司規劃不當,短期的爆紅只會加快人氣被消磨的速度,他們的偶像生涯也許就是那一、兩年人生最精華的時期了,這樣真的值得嗎?而藉由以上的分析,選秀節目也許能引起觀眾一時的興趣,但對韓國娛樂圈的長期發展來看並不是全然都只有好處,韓團一直以來所注重的「舞台實力」特色,也可能會在選秀節目的速食偶像文化中消失。
BoA曾在《PRODUCE 101》第二季擔任導師時說過:「如果想成為一個歌手,必須非常努力,實力是不會背叛你的,人氣如同泡沫一樣,而我相信一個人的實力就像是成就泡沫的那些水一樣。」或許選秀節目能讓有夢想的練習生一夕間爆紅,但在享受高人氣的背後,也需要付出一定代價來交換。
0
0
0
0
0
0
留言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