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導】韓國育兒節目的過度消費問題?幼兒可愛賣萌慘淪商業化的「搶手商品」!

【深度報導】韓國育兒節目的過度消費問題?幼兒可愛賣萌慘淪商業化的「搶手商品」!

2023-06-04

隨著電視節目的內容越來越多元,不同的主題與定位也總是可以吸引不同類型的閱聽眾觀看,從純屬搞笑的典型綜藝節目,到寵物、育兒、婚姻及戀愛等,都少不了要有吸引觀眾的內容或演出人員。

這裡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S__30973979.jpgImage Source l kbs_fun

然而正當觀眾看得不亦樂乎時,那些隱藏在節目中不易發現的問題也逐漸開始被重視。像是一直以來非常有話題性的育兒教育型節目,又或是近期相當熱門的婚姻、親子節目等。但透過電視台向全國放送的高度曝光下,對節目上的孩童來說又有什麼影響呢?

S__30973965.jpgImage Source l kbs_fun

就以最知名的《超人回來了》來說,由明星父母帶著從學齡前到開始懂事的孩子們拍攝記錄成長過程的節目,雖然孩子們童言童語、直率自然的表現總能逗笑許多觀眾,但也讓不少人開始擔憂,這是否是正確的選擇。

S__30973964.jpgImage Source l kbs_fun

雖然不少觀看節目的觀眾認為,透過孩子們的純真與真實反應獲得許多療癒及放鬆,甚至還認為透過節目可以間接的給低靡的生育率一些刺激,看會不會有受眾看了因此而想生小孩。

S__30973962.jpgImage Source l kbs_fun

但回歸到隱私及兒童福利等權利問題,因為節目的高度曝光也讓孩子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被消費的對象,甚至開始被質疑是否利用兒童做出另類的媒體行銷。

S__30973963.jpgImage Source l kbs_fun

就有韓媒認為,藝人透過節目與孩子們進行互動的各種反應,雖然相當受到大眾的歡迎,但也間接的讓越來越多父母開始透過自媒體,將育兒日常公開上傳, 讓不認識的網友也能成為「線上乾爸乾媽」,等到開始累積了人氣後,小孩子就能成為「網紅寶寶」。

S__30973954.jpgImage Source l kbs_fun

事實上,在社群軟體PO育兒日常並非壞事,而是當網路上的反應越來越熱烈時,帶來的商機及收益甚至是贊助與廣告,也可能開始動搖了原本只是純粹想記錄成長過程的父母的初衷。

S__30973972.jpgImage Source l songilkook

例如,就曾經有父母為了要展現出人們喜歡的孩子最可愛的樣子,即使孩子不願意、不舒服也可能強迫進行拍攝的案例發生,又或是知道孩子的某些表情與反應最受人歡迎,而刻意營造出驚嚇的情境,拍攝成影片上傳,分不清楚到底是孩子的自然流露還是後天大人有意製造出來的結果。

S__30973975.jpgImage Source l songilkook

此外,除了育兒節目,像是先前相當流行的婚姻、家庭關係等節目,更是引起了許多正反兩面的意見。像是節目《我們離婚了》中,由U-KISS 前成員Eli與前妻的婚姻及孩子養育權等問題,透過節目搬到檯面上討論。

S__30973956.jpgImage Source l afterdivorce youtube

雖然當時節目的討論度及官方YouTube頻道的點擊率都相當的高,但也讓孩子暴露在被大眾評論及消費的風險。再加上節目並不會替尚未成年的孩子打上馬賽克,因此對孩子來說也可能造成無形的傷害。

S__30973960.jpgImage Source l afterdivorce youtube

然而,並不是說育兒節目就不能播,而是當節目或是出演者與利益開始有互相影響的關係產生時,例如超高的收視率帶來可觀的廣告、贊助商進駐等,幼小年紀的孩子們就可能成為「商業化」的商品之一。

S__30973958.jpgImage Source l mbn_fun

根據韓媒《media today》的報導表示,雖然電視臺事先都有得到了監護人的同意,才讓孩童出演節目,但往後大人需要關注孩童的潛在問題也會跟著增加。

S__30973957.jpgImage Source l mbn_fun

例如在節目中可能為了節目效果,給予了孩童特殊的待遇,但只要稍有不慎,孩童很可能就會產生錯誤的認知,一旦有偏離常理的行為發生,很快就會被觀眾放大檢視,甚至被貼上標籤,甚至引起相近年齡的兒童效仿。

S__30973976.jpgImage Source l williamhammington

事實上根據韓國的廣播通信委員會制定的相關規定中,雖然有針對兒童的年齡(未滿14歲與未滿19歲)及拍攝時長做出具體規定,但對未成年及幼童的個人隱私保護等意識卻相較的薄弱,因此也成為了規範的模糊地帶。

S__30973974.jpgImage Source l songilkook

因此有不少人也開始呼籲,希望媒體可以自發性的主動去保護兒童的人格及肖像權,並確立拍攝意圖,而不是在打打鬧鬧、開心的歡笑後,留下了最後得讓孩子承擔的問題及壓力。

E3DC41C5-316E-4C55-8061-202796AEC310.jpgImage Source l williamhammington

相關文章:
男星兒才登《超人回來了》就得藝人病?開口突要盧允瑞簽名照爸傻眼XD!

留言

Kagit-Avatar
  • 分享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