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導】脫離公司管理的偶像一定會「出事」?全方面剖析大型經紀公司與一人企劃社「秘密SOP」!

2019-09-22
韓國政府在90年代大力扶持韓國娛樂產業,並限制外國戲劇作品的配額的同時,韓國歌壇也開始蓬勃發展,並打破了「語言」的隔閡,韓國靠著KPOP產業變身娛樂產業大國,並推廣到全世界。如今,全世界正席捲在這個名為「韓流」的浪潮底下。
透過韓流在全世界的人氣,我們可以一窺KPOP背後發展的產業模式。首先分為經紀公司、藝人本身、發展媒介三個部分,SM社長李秀滿先生可以說是最早打造「偶像出道」SOP的一人,他透過旗下H.O.T組合,證明了此SOP可以為經紀公司帶來龐大的利益,並且重複利用這種組合模式,再繼續推出其他團體。不過也有偶像選擇一人企劃社,創造了另外不一樣的SOP法則,兩邊的差異各有優缺。
(1) 專業經紀公司 VS. 一人企劃社 大型專業經紀公司有所謂的「公關部門」、「藝人管理部門」、「藝人培訓部門」、「客服部門」「活動策畫部門」,每一層分的相當完善,每一組偶像團體的活動,都得經過層層關卡才有辦法執行。然而,對於一人企劃社來說,部門規劃並沒有如大型經紀公司來的複雜,但在活動策畫跟執行上面,明顯的比大公司來的快跟流通,自由度較高,也能給予藝人比較大的發揮的空間。
SM這類的大型經紀公司,透過這種長期的SOP,打造了多組韓流偶像,在製作專輯上面更是不遺餘力,他們會找尋專業的作曲家,再讓這些作曲家「分組比賽」,選出最好的歌曲組合,MIX每一組最好的段落,再將成品送至公司的企劃部門,讓企劃部門去規劃填詞的部分,不斷的重複確認這首歌是不是符合「市場需求」、「國際流行」等要素,全部確認完之後才會讓偶像試唱、錄音。
對比大型經紀公司嚴格分明的SOP之下,對於一人企劃社的偶像來說,在尋找音樂類型與編曲家時,不用一定得配合大型經紀公司這次要推的「音樂風格」去做專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找想嘗試的曲風,唯一的缺點有可能是「不符合市場潮流」,必須承擔專輯不熱賣的風險,當然,大型經紀公司推出的專輯也不一定真的都熱賣,但是公司的專業團隊會完整分析市場動向,資源也比一人企劃社來的更多。
依照每個團體的人數,像SM的企劃部會找來固定合作的編舞老師,替每一位偶像量身打造舞蹈動作,除了都跳一樣的刀裙舞之外,一團若有十個人,就得編「十種不同舞蹈」,再加上原本的「團體刀裙舞」,偶像們必須在忙碌的行程之中,抽出時間來反覆練習,重複跳上數百遍,才有辦法達到經紀公司跟編舞老師開出的要求,而這些SOP也被其他的經紀公司複製,按照各間的需求與預算來稍作修正。
不過,一人企劃社的優點,就是偶像可以選擇與多位藝術家進行合作,也可以自己「主導」整支舞蹈的曲風跟動作,打造出自己獨有的風格。個人企劃社的好處是公司服務一個人,以這個人爲重,藝人本身會有更大的自主權,適合那些很有想法很有主見的藝人,這點對於從Block b出走的Zico就可以看的出來,他在離開了經紀公司之後,挑戰的曲風跟舞步,都與當時還在團體的他差了非常多。
(2) 大型經紀公司 VS. 一人企劃社的藝人包裝 大型經紀公司想把旗下藝人推到娛樂市場的頂端,那麼對於每個團體跟藝人們的形象都得更加細心把關,每位偶像都有所謂的「人物基本設定」,從姓名、年齡、背景、個性等,經紀公司把偶像當成是「商品」來販售,透過這些設定,才能夠引起大眾的關注。
大型經紀公司會先替偶像們設定形象,且在精心設定之下,也許外表的形象跟本人個性其實相差非常大,但反之若是個人企劃社,在包裝形象的同時也會將個性一起考慮進去,讓偶像們在螢光幕前能夠「更做自己」。當然,不是一定都是這樣設定,不過大型經紀公司必須考慮整體公司的形象,因而再去規劃旗下團體的成員角色設定。
(3) 大公司 VS. 一人企劃社的發展媒介 科技的發達助長了所有K-POP偶像,透過YouTube等大眾傳播媒體,藉此傳遞最新消息給外國粉絲,像SM這種超大型經紀公司,除了靠著即時的SNS宣傳之外,他們在海外就各有公司據點,還能借助當地媒體之力來推旗下藝人。對比之下,一人企劃社可選擇曝光的資源,實際上就比大公司少了許多管道。
從紅遍全球的防彈少年團,就可以看出完整韓國娛樂圈的SOP訓練,經紀公司Big Hit娛樂擬定的商業方針,成功的把BTS推上韓流寶座。從一開始最基本的選秀、練習生培訓,到出道前期7人7色的角色設定,再加上他們本身對於社會議題的敏感度,透過諷刺和批判社會的歌詞,唱出每位青少年的叛逆、迷惘。Big Hit娛樂靈活運用各種社交網路平台,成功的與全球各地粉絲互動,並擴張了BTS的影響力。
儘管在公司嚴格控管的管理模式之下,偶像們大多「平安無事」,但也有脫離了管理模式,就馬上「出事」的偶像,亦或是明明有經紀公司卻處理不當的案例。韓國最大三家經紀公司SM、YG、JYP,每家都各有所謂的「家規」,透過這個家規管理旗下藝人,並控管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就如同JYP社長親自說過自家偶像都有「禁愛令」一樣。
(1) 離開東方神起後的朴有天 從管教嚴苛的SM旗下,成功透過東方神起組合出道的他,因為帥氣的外表與溫柔個性,而備受粉絲們喜愛,後來與金俊秀、金在中,控告SM的「奴隸合約」而離開了SM,卻沒想到在離開舊東家之後,朴有天的醜聞是跟著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後期的性侵疑雲、吸毒、欺騙粉絲事件,都能看出其實私底下的他品行並不良好,可以說他在SM時期,公司的確是幫他打善了完美的形象,維持了他的名聲。
(2) 酒後誤事的強仁 曾是韓流帝王Super Junior成員之一的強仁,就因為私底下愛喝酒而不斷惹出是非,早在2009年時期,就先後捲入喝酒、鬥毆、酒駕逃逸等醜聞,但當時的SM為了保護旗下藝人,就以「道歉聲明」、「讓強仁不活動」作為安撫外界的理由,不過SM也許「管不住」強仁,每次都得替他私下喝酒鬧事「擦屁股」收尾,強仁後來也被捲入鄭俊英的淫照風波,他自己則選擇從SJ中黯然退團。
(3) 姜丹尼爾的戀愛風波 在以Wanna One身分活動時,因為當時經紀公司的合約跟緊湊的行程,韓國鋪天蓋地的捲起了「姜丹尼爾」旋風,等到Wanna One合約結束之後,選擇以個人企劃社重啟SOLO活動,不過SOLO出道沒幾天就爆出戀愛,以新人之姿出道不久卻選擇「戀愛」,令外界和部分粉絲無法理解,同時也能看出,在沒有了大型經紀公司的管理下,一人企劃社的公關危機處理的確並不完善。
(3) 泫雅的社內戀愛 雖然當時CUBE沒有禁止社內戀愛,但基本上經紀公司都會希望能夠避免偶像戀愛的事情發生,在泫雅傳出與新人時期Pentagon師弟E'Dawn戀愛時,還為此槓上經紀公司高層,藝人與公司各自「放話」,害當時CUBE的股價因此暴跌,Pentagon的人氣明顯受到不少影響,對剛出道的他們名聲傷害非常大,CUBE無法管理好自家藝人,危機處理態度不佳也被外界批評。
(4) 南太鉉的三角戀 因為「心理問題」退出YG WINNER的南太鉉,後來成為了個人音樂品牌的CEO,不過以一人身分活動的他,後期卻因為與張才人還有圈外的女友鬧出「三角戀」,圈外女友更甚至在網路上PO出多筆劈腿證據,雖然南太鉉承認錯誤並整理出親手道歉信,但仍遭韓國網友砲轟。明明在經紀公司時期,形象跟舉止都安然無恙的他們,卻在脫離了公司管理模式之後,紛紛傳出負面傳聞,更因此影響到個人人氣。
其實,我們從勝利事件就可以知道經紀公司管理的重要性,勝利在還是BIGBANG成員時,就向外做了非常多的投資,拉麵店、夜店、酒吧等等的副業,而這些投資計劃公司不可能都不知情,後來的新聞也指出YG前社長梁鉉錫有替勝利隱瞞一些不法案件,是直到後來勝利捲入夜店打人、淫照群組風波,才將後面的案情都牽扯出來。韓國經紀公司的確替旗下藝人們,做了全方面的保護,不過一旦脫離這個管理模式,偶像們就得靠自己管自己了。
在這樣網路發達的時代,偶像們的相關消息流通之快、之廣,對於經紀公司來說雖然是一個優點,卻也是一個缺點,一個負面新聞擴大所影響的後果是不容小覷的地步,尤其在KPOP衝擊全世界的情況底下,一個失言就能摧毀一個團體,經紀公司替偶像包裝的形象也會隨之破裂,那也就是為什麼經紀公司必須擬下「嚴格的規定」,因為隨後牽扯出來的事情,都有可能影響到整間公司的收入跟名聲。
或許會有粉絲會覺得,韓國經紀公司管理旗下的藝人的方式都「過於嚴苛」,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韓國娛樂產業在靠著練習生訓練及包裝藝人推銷的SOP上,都前所未有的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讓韓國打出了「娛樂帝國」的名號。
想在競爭激烈的演藝圈生存下來,除了偶像本身的努力之外,也可以說經紀公司也占了不少的幫忙,如果沒有公司企劃跟宣傳的SOP,還有替偶像精心設計打造的形象,想要紅起來絕非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0
0
0
0
0
0
留言
- 0
- 0